刚得知张灵甫被围孟良崮 蒋介石为何又惊又喜?

2021-06-07 19:50:32

哈尔滨市私家侦探公司

原题:粟裕:深藏功与名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人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飞抵重庆。

此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国共两党始终处于打打谈谈、边打边谈的状态。

客观来说,老蒋的确没啥诚意。

这边谈判还在进行时,那边《剿匪手册》就已经秘密下发……

1945年8月~1946年6月间,国共两党先后爆发了上党、平汉和四平等好几场大规模冲突。

其中又以四平战役最为关键。

四平战役给蒋介石和其他国民党高级将领带来了极大的自信。

在他们眼中,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作为我军中的精锐尚且不敌国军,其他“杂牌共军”自然更是手到擒来。

蒋介石与陈明仁。

71军军长陈明仁和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作为四平战役的大功臣,战后不久即被调往南京总统府任闲职。陈明仁在被免职后思想发生转变,1949年在湖南起义,建国后授上将军衔

目光回到中原战场。

1946年6月25日,中原突围正式打响,此战被官方认定为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解放战争初期各战场的压力都比较大,尤其以向国统区“突出”的苏中地区形势最为严峻。

为拱卫南京安全,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调集12万大军向粟裕部3万余人发起进攻。

“绥靖区”是蒋介石1946年发明的一个词汇,意思是不太消停的地区,要去“绥靖”(安抚)。

面对优势敌军,粟裕于1946年7月13日发动苏中战役。

华中野战军在一个半月里连打七仗,通过运动调动敌人,每每在局部形成对敌优势。

苏中七战七捷是解放战争初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的鼓舞了我军士气。

中央将其经验通报全军,要求各区“仿照办理”。

原先粟裕在各路解放军将领中的名声并不是很响亮,凭借此战一时名声大振。

国民党方面并没有把苏中战役的失利当回事。

与我军“歼敌为上”的指导思想相对应,国民党早期一直秉持“地盘为上”的方针。

苏中战役结束后,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北上与陈毅部会和,盐城一带被李默庵占领。

由于彻底解除了解放军对南京的威胁、事实达到了战略目的,李默庵很高兴的上报蒋介石,称“苏北共军大势已去”。

不过私下李默庵也对粟裕的指挥给予了很高评价:

“由于军队体制不一样,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很难亲临一线指挥,比如我基本上是隔江遥控指挥,而粟裕却和部队在一起。

为处置战斗情况,(粟裕)连夜乘车,骑自行车,又乘船赶路达300余里。这种精神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是不可能具备的。”

1946年9月,苏中北上的粟裕华中野战军和陈毅山东野战军领导机构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

山东野战军的规模比华中野战军大很多,陈毅任司令、黎玉任政委。

黎玉这个名字今天大家听起来会比较陌生。

他是山东本地武装力量的代表人物,早在1941年山东分局成立的时候就是“四驾马车”之一,其他三人分别为朱瑞、罗荣桓和陈光。

1945年12月山东分局改组为中共中央华东局,饶漱石任书记,黎玉任副书记。

因与饶不和,黎玉后来的仕途比较坎坷,此处就不提了。

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后,毛泽东专门给其发电报:

“陈(陈毅)张(张鼎丞)邓(邓子恢)曾(曾山)粟(粟裕)谭(谭震林)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复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陈毅是粟裕从南昌起义开始的“老上级”,后来二人也结为亲家

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对国民党刺激很大。

面对越战越勇的华东野战军,蒋介石委派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亲自指挥,从其他战场抽调大批精锐云集鲁西南。

这些精锐中包括国军五大主力中的三个:整编74师、第5军和整编11师。

整编师是国民党方面的军级作战单位,而且是战力强悍的军。

3月下旬,国民党军在吸取苏中战役教训的基础上,集中六十万兵力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向解放军进攻。

想再凭运动游击战术寻找敌军薄弱点突破很难了,华野只得步步后撤。

蒋介石、陈诚认为华野“攻势疲惫”,遂命令各部兼程前进,跟踪追剿。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陈毅粟裕决定和国民党军精锐来一次硬碰硬的较量,集中华野全部九个纵队围歼国民党军阵线上相对突出的张灵甫整编74师。

《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对孟良崮战役出发点的分析

5月13日,我军针对整74师的穿插作战正式打响。

当日,张灵甫判断对面解放军坚强抵抗是为了掩护后方物资搬运疏散。

5月14日,察觉有变的张灵甫没有选择从其他方向突围与大部队会合,而是决定进占孟良崮山头,固守待援。

也不知道张灵甫哪来的自信,就没有回忆一下自己平日里和同僚们的关系吗?

旁边的李天霞就不提了,半个仇人;另外离自己比较近的俩主力军是人家桂系的。

得知张灵甫上山后,蒋介石又惊又喜。他致电顾祝同、汤恩伯和张灵甫:

“顾司令祝同兄北恩伯、灵甫兄勋鉴:

今已得知灵甫之74师被围孟良崮,甚惊,又甚喜。

其惊之因是灵甫被困,随时有危险发生。其喜之因是灵甫给我国军寻找了一个歼灭解放军陈粟部于孟良崮的大好机会。

……

总之,一切均仰仗诸位精诚团结,协同作战,为党国大业献身出力,乃千秋之荣也。”

老蒋的方案并非脑洞大开。

当时在孟良崮周围一百公里范围内至少有四十万国军,以74师之强悍战力,凭险固守一两天完全不在话下(实际守了整整三天)。

遗憾的是,老蒋电报中“依仗”两个字后面的东西并不存在。

张灵甫夫人王玉玲(1928~)至今在世,现和儿子张道宇一起定居上海

孟良崮一战把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山头矛盾演绎的淋漓尽致。

近在咫尺的83师师长李天霞派出少校团副率一个连携带步话机冒充一个团,虚张声势投石问路。

在这个连被我军歼灭后,李天霞又派出一个临时借来的团,行动前还特意指示团长罗文浪:

“夜间作战要多准备向导,特别注意来往的路,要多控制几条,你是很机警的。”

暗示罗文浪可以相机后撤。

团长罗文浪也不傻,他觉得一旦74师出事,李天霞大概率要拿自己顶锅。

于是罗文浪一鼓作气率全团猛冲,竟然突破解放军包围圈进去与74师会和——这也是唯一一支成功增援张灵甫的部队。

最后该团和74师一起在孟良崮被歼。

罗文浪本人被俘投诚,改造后被派回国统区当内应,1949年春解放湖南时曾发挥过一些作用。

1947年5月,粟裕与陈毅(手持望远镜者)在孟良崮战场观察地形

1948年初,中央军委制定了“成立东南野战军,渡江南跃”的重大战略方针。

这一方针的指导思想被概括为“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

具体计划是由粟裕率华野1、4、6三个纵队渡过长江,把战线扩展到南方广大国统区,从而减小各主要战场的压力,尤其是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

记忆力好的朋友肯定还有印象,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时麾下有三个旅,旅长分别为叶飞、陶勇和王必成。

这三位就是华野1、4、6三个纵队的纵队司令。

可见中央方面从战略上到人事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对“东南野战军”事件的介绍

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思考,粟裕在向刘邓发电征得同意后,于4月18日致电中央军委,对已经板上钉钉的渡江方案提出了不同看法。

详细阐释完利弊后,粟裕在电文最后写道:

“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意见,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大家可以好好学习一下向领导提意见的方式……

粟裕坚持在中原一带决战的想法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遂电令陈粟二人赴河北中央驻地当面汇报。

1948年4月30日,陈粟二人来到中央驻地。

毛泽东一改会见党内同志不迎出门的习惯,大步走到门外,同粟裕长时间握手问候。

上次有这种礼遇的战将,还是1942年伤愈后从苏联回到延安的林彪。

五大书记(七大的书记即常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集体听取了粟裕的汇报。

会后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

离开前,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并给其定下了有时间限制的具体歼敌目标(战时KPI)。

接下来便有了著名的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

淮海战役总前委

济南战役粟裕最初的设想是让许世友和谭震林率一部去围点攻城,自己亲率主力负责打援。

没想到一直到城破,国民党军都没敢来救。

王耀武心哇凉哇凉的。

鉴于负责打援的部队并未上仗,粟裕在济南战役结束当天即提出淮海战役计划并得到批准。

此计划后来发展为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

淮海战役的故事网络上很多,这里我们就不谈了。

最后一点篇幅留给建国后。

和林彪一样,建国初期粟裕也曾一度赴苏联治病疗养。

1954年,粟裕出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期间与上级发生了一些矛盾。(《十大元帅 总结篇》)

1958年夏,粟裕与刘伯承、萧克等人一起遭受了批判。

粟裕的帽子叫作“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先后在大小会议上检讨了八次。

不过很庆幸,问题最终没有发展成“敌我矛盾”。

之后粟裕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给叶帅打副手。

1959年庐山上的会议粟裕也参加了,期间有人建议他把1958年的问题乘机提一提。

粟裕则表示:“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自己的问题”。

不得不说粟裕的政治敏感性很高,他没有蹚庐山这趟浑水,否则七年后风波来临之时很容易说不清道不明。

特殊时期里粟裕被周恩来保护在国务院。

他一直关心着曾经的战友们,曾对张震、陶勇等人施以援手。

有的救下来了,有的没救下来。

在粟裕去世十年后的1994年,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张震推动了对1958年粟裕遭受错误批判事件的翻案。

当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批发的《追忆粟裕同志》署名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辽宁信息港版权所有